◆观点陈述:
加强督导工作,既是一个传导外部压力的过程,也是一种激发内生动力的过程。作为教育督导员,既要突出指导的针对性,帮助被督导单位尤其是主要领导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,也要突出督查的严肃性,从严要求、从严把关,还要突出沟通的及时性,对活动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,及时通气、共同商量。这些工作做好了,才能让被督导单位认真对待问题,积极落实要求,形成上下齐抓、内外联动、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。在区域开展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,作为教育督导员,我需要了解学校开展活动的基础和参与的太度,同时寻找督导与指导一致性的路径。为此,我们通过调查问卷,全面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情况。
◆调查内容:
1.您的学校全称是____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__________。
2.填表人身份____A___________,填表人姓名__彭志喜_____
A.校领导 B.教务主任 C.教科室主任 D.教研组长 E.除前四项外的教师
3.近三年学校是否有明确命名的校本课堂(如3D自主课堂等)_____B________
A.按市、区要求开展教学研究,但无明确命名的校本课堂
B.按市、区要求开展教学研究,且提出了命名为 “体验学习”课堂 的校本课堂
4.关于学校校本课堂简要内涵(如理念、教学要求、课堂要素、操作范式等内容均可)______B______
A.只有名称,无内涵解读
B.有内涵解读(见附件1“……内涵解读”)
5.关于学校校本课堂评价表(或观察表)_____A_______
A.只有名称,无针对性的评价表
B.有校本课堂评价表(见附件2“……课堂评价表”)
6.关于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推荐的理论学习材料______B_________
A.近三年无
B.有专门推荐的书籍如(列1-2本书名、出版社)
《体验学习: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、
__《小学语文“探究体验式”阅读教学法》_青岛出版社_
7.关于学校校本课堂研究取得的成果(可多选)___A、B_________
A.有相关教学案例或论文汇编; B.有相关文章发表;
C.有公开出版的编著或专著; D.无显性成果
8.关于学校校本课堂研究的进展与推广(可多选)_____B、C_____
A. 只提出本文,还未开始试点;
B. 少数骨干教师试点,参与实验教师约名
C. 已在部分学科或部分年段试点,试点学科、学段为
D.全校教师参与
E. 不仅本校推广,在其他学校、区县也得到推广
9.贵校希望本轮区域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提供哪些支持(可多选)__ABC___
A.提供教育教学理论、理念支持;
B.提供课堂教学研究氛围、研究平台支持;
C.提供专家支持;
D.提供的教学研究内容支持希望是 D②
D①提供一种全区统一的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操作模式或范式;
D②提供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要素解读及培训,在“新三学”相关要求引领下,由各校根据生情自主开展研究或深化原有校本教学研究,形成丰富的教学模式群、策略群等。
E.用于教学研究的课堂评价表 E②
(说明:优质课、赛课等仍然沿用“听课本”封二评价表)
E①提供全区统一的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评价表;
E②提供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观课基本建议,教学研究评价表由学校结合校本课堂自行研制。
本调查表请以电子稿形式反馈,“调查表+附件1+附件2”,打包以校名命名,于3月31号前完成,发至邮箱xwjks2013@sina.cn
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所
2015年3月16日
◆调查反馈:
从调查的情况看,学校研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,对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的需求非常迫切。为此,作为督导员,我们为学校送去一场专场培训。培训内容如下:
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是“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”,即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,思考在课堂语境中,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,以实现促进“学”的境界。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研究具体包括三个内容维度的研究,即:理解学生、支持学习、提升学力。这是结合目前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,对我区多年课堂研究特别是对我区“三学双动”研究的深化和拓展。
(一)“理解学生”
“理解学生”是“为促进学习而教”的基础,而理解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,重点突出三个研究视角:
1.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学生(全程的、一般的)
——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成长规律;
——研究当代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、技术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的影响;
2.从教学的角度理解学生(操作的、情境的)
——既要理解全体学生,更要更多的理解个体学生。要对学生群体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,也要对学生个体的特征给予理解和关注,包括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、学科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性。
——既要研究教材的要求,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。“学生需求”是制定教学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的基础。不仅要考虑课程学习的需要,更要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,包括其学习的愿意、基础和能力等。
3.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理解学生(内隐的、渗透的)
——从促进元认知出发,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学习与成长,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对成长的意义。
——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,组织学习必要的脑科学、认知心理学、人的一生发展等研究成果,关注“情趣学习、全脑学习、深度学习、创新学习、高效学习、合作学习、个性学习”等多种学习理论的核心研究成果,基于脑科学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,理解学习的不同类型及特点。
(二)“支持学习”
“新三学”课堂研究的是“学”,但着眼点仍然是“教”,“支持学习”的基础是理解学生,但理解学生并不意味一定能支持学习,是教师通过教的改进和优化而引发学生深度的“学”,“支持学习”着力提升的是课堂上教师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能力。这里传承“五优化”的研究成果,提出课堂中“支持学习”五个要素:
要素一:学习目标支持,目标确定与相应的评价矫正(一致性研究)。
——研究如何确定每一个学生(或不同类)的课堂学习改变,即研究一节课中学习起点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层次。
——研究如何制定适切的、具体的目标:知识技能目标的可测性,研究“可测”的指标(如双向细目、ABCD目标表述等)和测试工具(如五分钟检测、现场演示等);过程方法目标的可观性,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教师针对每个学生(至少不同类学生)有适时、适当、适切的评价与方法点拨;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可感性,教师能发掘教材本身和教师自身情感因素,可以感受到课堂中的人文氛围和情感渗透。
要素二:学习内容支持。学习内容及相关资源的选择与组织。
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仅仅就教材教教材,就考点教考点,要尽可能从实现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目标出发,选择、拓展、整合课程资源,根据学生从低阶向高阶认知水平、思维水平、能力水平发展的规律,合理架构学习“阶梯”(包括变式),提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,激活学习动机与思维潜能。
要素三:组织架构支持。对课堂教学流程与组织形式的把控。
充分考虑“教师”“学生”“课程”三个课堂要素,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与流程,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,如情境性的、引发思维挑战的、变化的等等;研究根据不同学科课型和学习要求,如何对讲授学习、互动生成、自主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选择与组合。
要素四:学习策略支持。课堂中对学生全程学习活动过程的关注与学习方法指导。
——研究教师如何给予不同学生适时评价、方法点拨(如理答、巡批等微教学环节),帮助学生发现每节课知识学习的意义,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。
——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,支持学生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习的自我平衡和调节能力。
——研究如何在课堂中给予学生积极期待与情感关怀,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。
要素五:现代技术支持。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合理选择。
课堂上媒介技术的运用要树立“更高效、更健康”的理念,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学习、深度学习的视角,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手段与互动媒介。
——要明确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(提高知识流量、达成知识增量、实现教学创新、激发学习注意力等),研究如何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辅助“用学科的方式教学科”。
——关注基于网络的现代技术所创生的新型教与学方式,研究新技术在常态课堂中恰当运用的策略与方法。
(三)“提升学力”
“学力”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、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,是学习动力、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。学力的提升要关注全程性的课程目标,同时又需要在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中累积。要探索“提升学力”的多样化策略,建议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:
1.掌握学科本质。“提升学力”要着力研究学科课程指向的能力发展要素,要认真学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,理解学科课程性质,把握学科课程的基本观念、核心概念、知识体系和学科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,让学生不仅是掌握一些有限的、具体的学科知识,更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,传递学科本质的观念与思想方法,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。
2.促进意义学习。要充分关注学生所处的时代对传统教学的冲击,要认识到知识的无限性,而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是非常有限的;要思考今天的学生随处、随时可以获得知识(尤其陈述性知识),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更深层的意义何在;要想到学生未来会面对大量的、现在可能无法想象的新行业和新知识。带着这些思考,要广泛关注和了解学习的不同类型,尤其是了解学生意义学习的前提和条件,从更能促进学生意义学习的角度研究如何设计学科教学,以提升学生意义学习的水平,即提升新旧知识间的联结、内化、迁移和转换的水平,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,具备学习新知识、认识新事物、探索新发现的持久能力。
3.探索绿色评价。学生的学力是否提升需要摸索和建立适当的评价方式。
——要研究“学力变化”在课堂上的表现,研发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表现性测评工具(如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、课堂学习感受等)。
——要研究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“学力变化”,如研究学业成绩获得的方式是否科学,追问不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“学得多不多?学得难不难?学得累不累?”“学得如何和怎么学的?”等,即要考量学习结果背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感受如何,学业成绩是否真正表现了持久学力的提升等。
“新三学”课堂中提出的“理解学生、支持学习、提升学力”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既重教学观念的更新,也重课堂支持性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,更重对“教的意义?如何教?教得如何?教得是否科学?”的反思。
“新三学”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内容维度“理解学生、支持学习、提升学力”在操作上各有侧重,共同构成一个整体。
◆督导成效:
(一)在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成长道路上,形成互助成长的“公共圈”
课堂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。教师的变革课堂需要唤起原动力,需要必要的理论基础,需要学科知识结构和背景,需要学科教学知识,需要……对于摆在面前的教师变革课堂的难题,如果用静态思维去对待,就会出现累加式培训,给教师带去无尽的负担,形成教师推向被动成长的局面。
普通教师实现了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的专题化。100%的教师实现教学反思专题化,即每一位教师能上一节好课,能写一篇论文(案例)。以研促教,以写促研,良性促进。
(二)在课堂的理解和课堂创新上,呈现了“有灵魂的课堂”
形成了本校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,有解决自己学校问题的方法,通过调查与访谈,100%的老师认为课改以来,我们的课堂有实质性改变。明确提出了本校课堂教学的主张、操作策略,并通过研究案例和课堂观察、访谈等形式,持续跟进研究的效果。
(三)在儿童的理解和儿童的发展上,凸显了活跃童心的生态
课堂是儿童成长的舞台,创造健康而适宜的生态,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。我区的课堂教学语境中,始终把“儿童”两个字写得大大的。在文化营造上,尊重儿童、理解儿童成为我们的追求。学校通过“幸福课堂” 研究,深入走近儿童的内心世界,将成长中的儿童的特点与需要,以及他们鲜活的生活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和依据。